您的位置: 首页 >志愿实践>三下乡>详细内容

三下乡

【“乡”约夏日青春行】旅游与外语学院赴瑞金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暑期社会实践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7-16 08:45:56 浏览次数: 【字体:

【编者按】情有所归,方能心有所寄,身有所往。我们是新时代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我们的神州沃土孕育了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见证了百年峥嵘岁月。在喜迎党的二十大到来之际,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2022年我校团委将继续组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让我们以实践行动助力“文化、科技、卫生”下乡,把知识转化为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让我们一起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在三下乡的旅程里传承红色文化,雕刻红色记忆,存留红色基因;让青春的朝气在赣鄱大地上意气飞扬。

新时代青年敢作为、勇担当,今天的【“乡”约夏日青春行】专栏聚焦我校旅游与外语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为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2022年7月6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旅游与外语学院瑞金市党史学习教育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结合学院特色,赴瑞金市华屋村和叶坪红色景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2022年7月6日上午,由旅游与外语学院朱淑靖、蒋莉老师带领10位学生到达几乎家家都有烈士的江西瑞金“红军村”——叶坪乡华屋村。在这里一起听华屋村华盛书记讲述“十七棵松的故事”。

83d304da87a04bfb82241e423a74e377.jpg

上世纪30年代,为打破敌人“围剿”,中央苏区开展大规模“扩红”运动。当时仅有43户的华屋村就有17名青壮年参加了红军。1934年,中央红军战略转移,这17位青年在离家前,每人在村里的小山坡上种下一棵松树,给家里人留下个念想,可是没想到,“青松依旧在,不见儿郎归”。这一次离家竟是和家人的永别。17位青年牺牲在长征的路上,17棵松树如今已经长得枝繁茂盛,也将坚定信念跟党走的精神永远刻在了每一个后来者的心上。

908691b102c44d1b8ec36601294516b7.jpg

17位红军战士之一的华钦才烈士遗腹子华崇祁老人今年已经86岁了,他告诉我们,在没有父亲陪伴的日子里,他经常跑到山坡上,抚摸着父亲种下的松树,倾吐自己的心里话,母亲为了更好的照顾他,终身未再嫁。苦难终究过去,华老先生也感慨着做梦都没有想到今天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还很骄傲的告诉大家自己的孙子也参军了。

98ee40550e55469f894a5c16892ef5d9.jpg

华盛书记还带领大家参观了华屋村的村史馆,村史馆里一段段文字、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见证了华屋村旧貌换新颜,从一个劳动力短缺、交通闭塞、村集体自主收入来源为“零”的贫穷落后小村落,到如今大棚水果蔬菜、红色旅游、农产品加工蓬勃兴起,66套客家小楼,新屋映衬青山绿树,一派静谧祥和的新农村景象。

瑞金是革命的摇篮,也是共和国的摇篮,实践团成员在一苏大旧址,用英文介绍瑞金革命史,用“一枚炮弹的小故事”讲述了毛主席在艰苦的环境中带领我们走向胜利。

55702beba36d46a5a1b92c4e1ae5f62b.jpg

为了了解游客对瑞金革命史的知晓程度,实践团成员在叶坪景区对不同的游客进行了调研。

f0f161c64d0b4efea16d68a94e194f45.jpg

最后,实践团成员在红军烈士纪念塔前集体诵读“民族魂——颂苏区精神”,回溯历史,铭记革命先辈的付出,继承和发扬苏区精神,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世代相传。

aae9d5e56cd4426d8db034dcaf9df280.jpg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基层,实践团成员用足迹踏入革命者守护和奋斗过的土地,用火红青春书写青年担当。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方能不辜负前辈先烈们用鲜血为我们开辟的道路,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青春力量。

终审:团委


终审:团委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