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约盛夏,青春挺膺 ② | “非”凡青年,“遗”路生花社会实践队开启“探寻非遗之美,传承中华文化”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报道(一)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我院团委“非”凡青年,“遗”路生花社会实践队精心策划并开展了以“中华文化传承”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精心策划,旨在从青年人的角度学习非遗、读懂非遗、传承非遗,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广泛传播至学校、社区及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使更多人能够近距离接触、深刻感受并亲身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之中,携手共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辉煌篇章。
晨光破晓,非遗启航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中,我院团委“非”凡青年,“遗”路生花社会实践队“三下乡”活动出征仪式正式拉开帷幕!李芳书记满怀激情地寄语青年们:非遗文化,民族瑰宝,传承之路,任重道远。此行,让我们以青春为笔,非遗为墨,绘就文化自信的新篇章。同时,李芳书记不忘叮咛,安全第一,愿每位队员带着晨露出发,披星戴月而归,满载非遗故事,共创辉煌明天!
银韵传承,匠心独运
在赣州章贡区,有这样一位银艺师——梁猛,他不仅是“客家银饰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更是家族智慧与汗水的当代传承者。自清朝末年,梁氏家族便以精湛的银饰制作技艺闻名,足迹遍布赣鄂大地。梁猛自幼在银器作坊中熏陶,对银饰制作怀有深厚的情感与执着。中学毕业后,他毅然追随祖父的脚步,从最基础的技艺学起,逐渐成长为一位技艺精湛的银艺大师。
梁猛的作品,每一件都是对传统技艺的致敬与创新的结合。他擅长手工雕刻与银錾刻画,梁猛的创作之路更加坚定而富有成效,他的经典之作如瑞兽麒麟图等,不仅精准捕捉了传统技艺的精髓,更巧妙地将客家人的深厚情感与独特审美融入其中,赋予了作品灵魂与温度。面对行业的不断挑战与变革,梁猛始终秉持“匠心独运,传承创新”的核心理念,勇于探索,敢于突破。在政府的支持与章贡区文旅文化馆的积极引导下,他更加积极地尝试新的表现手法与创作题材,力求在保留客家银饰文化精髓的同时,融入现代审美元素,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在访谈中,梁猛深情呼吁更多年轻人关注并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来,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家族传承的佳话,更是对非遗文化坚守与创新精神的生动诠释。让我们携手并进,在“非同凡响,遗路生花”的旅程中,共同书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辉煌篇章!
展望未来,梁猛满怀信心与期待。他坚信,通过不懈努力与更多年轻人的加入,客家银饰制作技艺定能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他也期待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为这一古老技艺注入新的活力,让客家银饰文化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异彩。
传承时光,点亮午后时光
之后,我院“非”凡青年,“遗”路生花社会实践队踏上了新的文化探索之旅,一行人满怀热情与期待,走进了古色古香的赣南客家文化博物馆与历史悠久的福寿沟博物馆,继续他们的非遗文化传播与传承之旅。
首先,实践队来到了赣南客家文化博物馆,在古朴的展厅中,我们探寻着客家文化的独特韵味,感受非遗的深厚底蕴。这里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让我们携手,将这份珍贵遗产带入更多人心田,共筑文化辉煌。
随后,实践队转战福寿沟博物馆。这里不仅承载着赣州古城的悠久历史,更是古代城市排水系统智慧的结晶。队员们通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代工匠们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大家纷纷表示,福寿沟的巧妙设计令人叹为观止,不仅展现了古人的智慧与匠心,更为现代城市规划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非”凡青年们的非遗传承之路才刚刚开始。他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定的步伐,继续走在“遗”路生花的道路上,用实际行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让我们共同期待,“非”凡青年们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终审:团委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