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学生工作处
您的位置: 首页 >心理健康教育>详细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方案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3-25 09:25:58 浏览次数: 【字体:

为深入贯彻《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体系,经过前期调研、讨论,决定即日起从教师、教材、教法三大维度出发,改善心理育人课堂存在的问题,提升心理育人课堂成效,全面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综合素质的协同发展。

一、实施内容

(一)教师方面

1.打造专业化心理教师队伍

加强教师培训力度,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积极心理学、课程思政、专业特性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1)专家讲座:邀请校内外知名的积极心理学专家、课程思政专家、行业专家等进行专题讲座,为教师传授最新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2)工作坊: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心理学工作坊、团体辅导工作坊等,通过实践操作和互动交流,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3)在线学习:利用在线学习平台,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课程视频、文献资料、案例分析等,方便教师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4)外出交流:组织教师到其他高校、企业、心理咨询机构等进行考察学习,了解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拓宽教师的视野。

5)鼓励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等资格认证考试,尤其培养二级学院心理指导老师、辅导员等队伍,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

6)建立教师交流平台,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讨、案例分析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共同成长。

2.提升教师积极导向教学和团体辅导素养

1)开展积极导向教学培训,包括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积极教学方法、积极评价策略等,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采用积极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教师亲身体验积极导向教学的魅力。

2)组织教师参加团体辅导培训,包括团体辅导的理论基础、设计方案、实施流程、效果评估等。培训内容安排教师进行实际的团体辅导演练,由专业导师进行指导和点评,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掌握团体辅导的方法和技巧,能够有效地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升积极心理品质。

(二)教材方面

1.内容重构

根据高职生的专业需求和心理特点,重构原教材内容模块,聚焦积极认知、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成就四个维度。将心理知识与专业特性相结合,链接专业,对标岗位需求,使学生在学习心理知识的同时,了解专业相关的心理要求和职业素养。

2.开发活页式任务单

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自主开发心理活页式任务单,引导学生在紧贴专业的情境中对积极心理品质进行“体验、探索、行动”。任务单内容包括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编写教材

将心理知识与专业知识课程思政、红色故事和传统文化相融合,提高教材的趣味性、实用性和针对性。教材编写过程中,注重案例的选取和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心理知识打造“一专业一课程”的专属心理课。

(三)教法方面

1.丰富教学形式

1)抓牢心理课堂主阵地,运用情境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搭建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典型教学载体,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启心、润心、育心,在知行合一中提升积极心理品质。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拓展训练、心理主题班会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3)开发和运用线上平台,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开展线上学习和交流活动,如在线课程、心理测试、心理咨询等,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学习和服务渠道。

2.实现多方联动

1)实现心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2)加强心理教师与企业导师的合作,邀请企业导师参与教学和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职业指导和心理支持。

3)促进线上与线下教学的融合,充分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拓展教学资源和渠道,同时加强线下教学的互动性和实践性。

4)推动院内与院外资源的整合,与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医院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服务和支持。

5)强化心理辅导与心理自助的结合,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和心理保健,提高学生的心理自助能力。

二、评价方法

完善学生评价方法, 打破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和内容,尝试从心理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养、心理品质四个维度进行动态、量化评价,注重增值评价。评价主体多元性,除心理教师外,引入学生自主评价,实现学生自评、互评,邀请企业导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价,形成三方评价主体。

1.学生评价

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果、实践能力等进行评价。

2.教师评价

由教学督导、同行教师和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进行评价。

3.企业评价

邀请企业导师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心理品质等进行评价,为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提供参考。

三、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负责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具体落实,完善教案、课件,统筹协调具体实施工作。

2.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规章制度,如教师培训制度、教材编写制度、教学评价制度等,确保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3.经费保障

设立心理工作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培训、教材编写、教学活动开展等方面的支出,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4.师资保障

加强心理教师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专业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心理教师,为工作的开展提供师资保障。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学工部

                     2019年3月


终审:学生工作处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