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校园快讯>马克思主义学院>详细内容

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移动”思政课堂开启育人新实践

发布时间:2025-05-18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字体: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5月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思政课堂从传统的教室“搬”进校史馆红色书苑等文化阵地,创新开展“移动思政课堂教学活动课堂通过场景化教学沉浸式体验将丰富校园资源转化为育人的生动教材推动思政教育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引领”深度转化。

569227a3477e43509ee31e362ce12806.png

 在校史馆内,思政教师团队以“校史中的红色基因解码”为主线,通过“实物+故事+互动”多元教学形式,将校史档案、历史照片、荣誉展品转化为鲜活教材。课堂创新引入“校史盲盒”任务:学生随机抽取“老照片”“旧教案”“荣誉证书”等“历史碎片”通过思政教师引领在校史馆中探秘、解密,还原其背后的故事引导学生探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青春担当。在解读“老一辈教师手写教案”“学生志愿垦荒队合影”等展品时,让学生“穿越时空”感受先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力量。学生张含熠说:当我触摸到1958年学校师生参与植树造林的奖状时,突然明白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的分量更是我们青年人的使命。

f88d9eadb67249cc854bbb7bde0bf34e.png

在红色书苑内,思政教师以“书香浸润信仰”为主线引导学生分组精读《红色家书》《毛泽东诗词》等书籍通过经典阅读和情景研讨,深度感受信仰的力量课堂特别设置“红色书单漂流”环节:学生携带私藏红色书籍,与他人交换阅读,并附上手写推荐语。一本《林海雪原》的扉页上写着:“从杨子荣的雪原到我们的油茶林,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信仰。”这种“跨时空对话”让红色精神在青年学子中接力传递。

移动思政课堂是学院“大思政课”建设的又一创新实践打破了时空限制,让思政教育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真正实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院长邱哲彦表示,移动思政课堂让学生从被动听变为主动寻,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真正实现了思政教育的入脑入心。下一步,马克思学院将继续深化移动思政课堂的探索,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社会实践、网络育人深度融合让思政教育更贴近青年、更富有感染力。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骆莎  编辑:肖朕  签发:李桂生

分享到:
【打印正文】
点击展开